新笔趣阁 > 穿越小说 > 红楼:开局庶子,嫂嫂请自重! > 第九十五章:一家子,一百个心眼!
    但他少了大权。
    贾府主要的钱财来源,是庄子。
    原著黑山村的乌进孝便是东府的庄头。
    贾珍失去了爵位。
    庄子没收也就名正言顺。
    然而目前东府也不是一无所有。
    祖茔是不会没收的。
    承祧的贾蔷、居住西府的惜春。
    还有一部分未逃亡的下人。
    至少也要有衣食保障。
    西府的大权是在王夫人手中。
    她的陪房周瑞,管着春秋两季的地租子。
    此外。
    鸳鸯父母金彩夫妇在金陵老家也有这些经济来源。
    像黑山村这样的庄屯,西府也有八九个。
    供他们挥霍无度。
    这种祖宗留下的大树不会长久。
    是不难想象的。
    诚然。
    真正使四大家族大厦将倾的并非微不足道的小矛盾。
    主因是这群掌权的男人。
    有明以来,当官的大多数都是地主。
    跻身士大夫,上述的经济来源唾手可得。
    同样,丢掉官位爵禄。
    这些东西也将荡然无存。
    所以庄屯算不上贵族在朝廷社会的立足根本。
    他们的立足根本是名声、威望、皇家的宠信度。
    “如今东府名存实亡,希望能对西府当头棒喝。
    皇上留了情面,这座公府依在。
    蔷哥儿你坐镇未尝不好,西府那边也放心。
    于你也有个衣食着落。
    珍大哥、蓉哥儿不许入城停灵。
    东府太爷尚在,这么说蔷哥儿兼祧也合理了。
    要维持礼数。
    东府玄真观的太爷,你得常去瞧瞧。”
    贾琮一连说完,又看向贾芸琢磨道。
    “至于芸哥儿嘛,东府这边派不出事来了。
    但你好歹攒了点家用,我有个主意。
    西府我说不上话,你挤不进去。
    不如暂时倒卖花种,我那个兰陵书社也需要。
    应该不至于亏本。”
    参股兰陵书社,荣国府不知。
    明面上都是金喜财、黄俊郎在做。
    次年。
    贾元春不出意外要封贤德妃了。
    贾芸也可进来监工大观园。
    贾芸心里感激,却不说出来,谈了一会。
    “都八月了。”
    贾芸道:“琮三叔快要科考,再参加秋闱了吧?”
    贾琮点头。
    贾蔷笑道:“那便祝琮三叔旗开得胜。
    我们做侄儿的,也好沾光。”
    贾琮面容挂笑应和,心下却苦笑:“你们局外人不知当事人的苦。
    今年癸酉科乡试,就当磨练。
    整个直隶上万的考生,哪有那么容易考中。
    而且......我还得先去宛平过科考。”
    精致小巧的东路贾赦花厅。
    修于东路靠西一面,厅外秋菊盛开。
    王熙凤穿家居服陪席,头戴紫貂昭君套。
    肌肤白腻的发光,似能揉出水来。
    毛茸茸的貂毛,覆盖到亮晶晶的耳坠上面。
    上身桃红撒花袄、石青刻丝银鼠披风。
    下摆大红洋绉银鼠皮裙,将个肥硕的屁股顶成了蜜桃状。
    简家装扮也不失美艳高贵!
    但脸色病恹恹的脸色,却似病未见好。
    贾琏面容英俊成熟,兀自出神地手拿一窜葡萄,慢悠悠地嚼着。
    贾琏派小厮买了鲍二家的回来。
    不与王熙凤同床好些时日了。
    时常找着借口。
    偷偷另觅房间与鲍二家的夜夜承欢,好不舒爽。
    那种欢乐与老夫老妻的王熙凤不同。
    自是别有一番滋味。
    王熙凤人前大大方方,夜里行事却是扭扭捏捏。
    不爱玩花样,连换个姿势都不肯,千篇一律。
    少了闺房情趣,久而久之,未免腻歪。
    再加之夫妇俩吵闹争端一开,往后每每便会因琐事争吵不断。
    琏二爷自是不满,却敢怒不敢言。
    贾琮头戴幞巾,身穿装了绵的长衫。
    时下丝绸装绵谓之衫,不装绵谓之袍。
    足蹬缎靴与哥哥嫂嫂交流都和和气气。
    外人见了,都会认为这家人好亲密、好温暖。
    “琮哥儿那些钱使光了么?也合该省检些。
    东府落难我们也不好受啊。”
    邢夫人聒噪道:“平时世交、王公来往。
    过生日、过节、庆贺的礼物应酬都是要钱的。”
    “还有剩余,今年不用母亲破费了。”
    贾琮左耳朵进、右耳朵出,耸了耸肩。
    “这才好。”
    邢夫人闻言,面色方才好看些:“老爷,我看琮哥儿去科考、秋闱都用不着破费了
    还有,我听说琮哥儿常去西小市与同年聚会?
    莫非你在外开了间店铺?”
    “不过是同年品文,讨论时文。
    以资上进,大家共同出钱。
    儿子哪有闲钱开店铺?”
    邢夫人笑而不语,又道:“秋桐、小红都是我们赏给你的。
    切不可怠慢!
    老爷瞧着是不是该让琮哥儿收个通房丫头?
    免得他在外收不住心,胡来。”
    小红是邢夫人答应的,成了她的人,她要以此拴住贾琮。
    贾琏偏头暗笑。
    王熙凤看了眼丈夫,美眸翻个白眼。
    小声嘀咕:“说句实话,你不是这么过来的?
    老太太还说,当年二老爷也是这样。”
    贾母训斥贾琏欺负王熙凤之时,说“馋嘴猫”。
    都是这么过来的。
    可见贾赦、贾政小时候没少玩丫头。
    不过贾政克制一些。
    才有赵姨娘、周姨娘俩小妾。
    反观贾赦则是小老婆一大堆。
    贾琏自知说不过妻子,索性闭口不言。
    贾赦瞪视贾琮,欣慰道:“琮哥儿还是沉稳的,他的下人咱们都问过了。
    晴雯也还未开脸,总要选个妥当的。
    等过了十四五,再说也不迟
    今年科考、秋闱,你自己有把握么?”
    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。
    邢夫人止住不语,唯有顺从贾赦。
    贾赦不管的,她才越权总揽。
    王熙凤心里冷笑:“今年他不但过不了,而且......哼!
    你们真当姑奶奶的气,是白受的么!”
    一家子人,一百个心眼。
    贾琮自然没心思想那么多。
    想了想,还是老实答道。
    “科考,儿子倒是有十足信心的。
    秋闱乡试就当磨练,想等下一科或者几科。”
    贾赦听完眉头一皱,开始郁郁寡欢起来。
    明知贾琮乡会殿连过是不现实的。
    但儿子先前给了他希望、振奋、神佛保佑的印象。
    他自然而然想象贾琮会更加勇猛。
    此等落差,贾赦心里有些失望。
    王熙凤稍有得意、宽心。
    就连贾琏也不自觉地放下心来。
    葡萄结果之前需要修剪枝蔓。
    一般选在夏季。
    此时院里葡萄已经吐绿。
    常过来的迎春不时要观赏观赏。
    温软柔和的二小姐喜欢拿针穿花玩。
    尤其是茉莉花。
    贾迎春受不了处暑秋分的日头。
    丰泽的肌肤老爱见汗,和宝姐姐一般。
    她只得不断拿扇子扇风,偎在西厢房外屋檐下。
    看着琮弟举石锁、练箭。
    弓箭类型,有少年弓、成人弓。
    成人弓贾琮是拉不开的。
    只能于墙角一端练习张力小的。
    举石锁也是量力而行,四五十斤内锻炼。
    贾琮对武艺、内功什么的不抱幻想。
    只是让身体有精力、健康一些。
    若要保护自身周全,将来配备火枪是首选。
    不过这个愿望还遥远。
    “琮三爷......”
    铁牛跑过来墙角边,低声汇报:“教坊司今儿有消息了。
    明发告示,皇恩浩荡。
    会先选一批乐籍除籍从良,珍大奶奶也在此列。
    不过她可没去处,回娘家是难过下去的.......”
    贾琮放下石锁,风吹湿透衣衫而凉飕飕的。
    思忖了一会道:“知道了,你去尤家说予尤氏姐妹一声。
    我去接她,消息别传出去。”
    铁牛应声走了,曹达华在院子大门外眨巴眨巴眼。
    “又要出府游学了?”
    贾迎春递给她手帕:“大半时间在路上,去南城不远么。
    你索性在那儿长居得了。”
    贾琮傻笑了笑:“我先去洗澡了,回来再和二姐姐说。”
    ~~~~~
    这回是欠了豫亲王人情了。
    赦免一部分乐籍,除籍从良。
    这种命令唯有求皇上开口,才能办到。
    而实际上。
    全部赦免教坊司乐籍,并不是一件好事。
    因为教坊司的女人,人生轨迹大多固定了。
    她们专门是为了迎合男人培养的,手无缚鸡之力。
    不像寻常妇女会纺织、种桑、养蚕。
    大多也没资产、靠山。
    就只能暗地里再卖身或者卖艺了。
    马车在街道上从东城行到西城。
    尤氏与他并排而坐。
    贾琮询问道:“你在东府处理过家务、账目。
    你家应该没有多少余财,不如先到书店帮忙记录。
    也算有个容身之所,等将来我再想想办法可行?”
    “二姐儿、三姐儿她们呢?”
    尤氏咬了咬嘴唇,复杂一言难表。
    是这个人害了自己......虽然长远来说不算害。
    毕竟却又救了自己,但眼下无依无靠真是恐惧不安。
    茫然道:“多谢。”
    处理完尤氏的事。
    贾琮先到书店后院作坊观看雕刻、印字。
    毕竟科考时日无多了。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    三进西面一间小屋。
    全是木板、横梁、木柱搭起来,炕头。
    里外间俱全。
    虽与宁府院子不可同日而语。
    但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    尤氏走了一圈,二尤才进店来,三姐妹抱成一团大哭。
    尤二姐喜极而泣:“原来那个贾琮心地还不坏,到底帮了大姐。”
    尤氏端坐炕上,暗叹道:“我如今投靠他。
    贾琮斗死珍大爷、蓉儿,算是夺人之妻。
    怎滴不坏......不过当初他全为了秦氏的事。
    东府也是该完了,珍大爷不放过儿媳妇。
    我也咽不下这口气,要怪就怪我遇人不淑。
    嫁错了人,琮兄弟确实仁至义尽了。”
    心里这般想着,尤氏抿了抿唇还是没说出来。
    终究与二尤不甚亲密。
    由于她和她们没有血缘关系,当初周济。
    多半是面子原因。
    尤三姐也暗恼自己错怪了贾琮,桃花眼一转:“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。
    那个贾琮,倒像是个有前途的人。
    我看姐姐不如暗地委身于他,也好过......”
    “三妹莫要说这种胡话!”
    尤氏闻言先是一怔,随后又羞又气。
    “倒是二妹看看,要不要嫁那个指腹为婚的张华?
    娘亲还健在,趁家里还有点余财,你们好好想想。”
    尤二姐欲言又止,张华家道中落是一。
    之后张华游手好闲赌博喝酒是二。
    嫁过去毫无前途,也不长久啊!
    三尤物的依靠,在哪里?
    西小市兰陵书社店铺集书店、作坊。
    马厩、士大夫游乐场所于一体。
    分为三进,三开间,规格大小、装饰。
    没有一样违反朝廷礼制规定,显得低调、神秘。
    店铺户籍的挂名人是金喜财、黄俊郎。
    深宅大院的邢夫人有所耳闻,却也不知贾琮是主心骨。
    大楚勋贵几乎没有亲自出面经商的。
    在外挂的都是以奴才、远亲的名义。
    他们在背后遥控。
    就是这家不大不小的书店,却在西小市打出了名声。
    因为他们最先刊刻大楚第一神童贾琮的作品、时文集。
    出名的、有功名的读书人批阅时文。
    注定是热销的。
    贾琮为宛平小三元获得者。
    必然要引起人学习、观摩。
    当然,批阅时文也要精准、有特点。
    一针见血,起到指导作用。
    不然可不好卖,反而落了自己的名声。
    哪一行都不容易的。
    批阅时文这事。
    贾琮从六月院试完毕便着手做了。
    隔三差五地挑选或优秀、或落榜的考生时文。
    详细指出原因,汇聚成集、刊刻出榜。
    名曰《贾景之评八股文》。
    摇晃着啜一口香茗茶,点评完几十篇。
    贾琮做着眼保健操,推窗眺望西小市。
    兰陵书社位于十字路口的西北方。
    距离宣武门还不是很近。
    但向北可见城洞、守门官兵、人声鼎沸的菜市场。
    西小市这边也有四牌楼。
    便在南面与东四牌楼对立。
    四柱三间斗拱、戗柱、暗褐漆。
    巡视过印刷作坊。
    小胖墩黄俊郎上楼,身穿员外服,眉毛一立。
    “公子,好消息,这时文果然比其他书都好卖!
    短短一个月,销售数千本,一本有几钱赚头。
    咱们也赚上千两了,只是公子的批阅得迅速一些.......”
    科举制度兴盛时期。
    上下几百年、方圆几千里,整个社会都以它为荣。
    只要是有经济能力的读书人,观摩成功时文是必须的。
    时文名副其实,时效、快速。
    这一行也有竞争,还得比同行快,又快又好。
    得到此时。
    黄俊郎才真正体会到,贾琮这种读书名人。
    赚钱果然不难!
    心里这才死心塌地、再没有怨言了。
    “我没做过生意,却也看得出收入、支出的对比。
    也知道薄利多销、细水长流是根本。”
    贾琮也有些欢喜:“对了,你们从江南贩运书籍。
    要经过多少钞关?
    手下驿传有多少人手?”
    “我大楚钞关有北新、浒墅、扬州、淮安。
    九江、临清、河西务.......若是从浙江返回。
    约莫要经过十个钞关。
    钞关守备都有在官府规定上加收的惯例。
    不过若是老熟人,好商量一些。”
    黄俊郎似乎猜到了什么,遂警惕道:“大运河船行比陆路快多了。
    日行三四百里不成问题,只是咱们现下的人手不过百十个。
    多的养不起,公子这是要做什么?”
    这里面有很多商机、利润啊!
    到了江浙,买些民间丝绸、瓷器。
    地方特产完全没有问题!
    商品经济在大明早就蓬勃发展了!
    虽然说丝绸、盐铁等等是官方垄断。
    但是商人仍然有利可图,误就误在闭关锁国!
    自高自大!
    湖丝、瓷器、松江棉布。
    白花花的银子、惊人的利润。
    大部分都让西洋海商赚了!
    郑和下西洋,中国的船队是世界领先的。
    那个时候西班牙还在摸索阶段!
    十六、十七世纪,达伽马和哥伦布都完成了航行。
    一是技术进步了,二是西方政府支持。
    而明清的商人几乎没有政治权力、政府的保守顽固。
    可悲!
    这种自高自大、优越感。
    只会有一天被人轰开国门。
    日本从战国时代、丰臣秀吉之后。
    这时怕也是德川幕府时期,他们也是闭关锁国。
    但是日本人的学习借鉴能力,太强了。
    贾琮沉吟片刻,眼睛透出了浓浓的野心。
    “人手虽少,但能到浙江也就能到福建、广东。
    书店不必吝啬,用得起冰镇。
    岭南的荔枝、龙眼同样有利可图。
    有冰镇保养、日行三四百里,不成问题。
    一旦钱多了,咱们再开分店、加大规模。
    叫驿传的兄弟们去岭南。
    不仅仅是为了荔枝、龙眼。
    叫他们去濠镜(澳门)看看。
    那儿跟西洋人赚钱,才是最大的。”
    想法是好的。
    黄俊郎作为温州人,还是有所了解,担忧道:“岭南的山主、寮主多半满了。
    他们怕是不愿意咱们插手,多分一杯羹的。”
    岭南地区本地资本家叫做山主。
    外来资本家叫做寮主。
    外来的有徽商、浙商,肯定有后台。
    贾琮微微一笑:“所以我才叫兄弟们先去探探情况。
    要拼后台,三年之内,我就不能和他们拼么?
    你们先收集情报,到了那时我们也可以增加人手
    等本公子手握重权,开海通商。
    有了船只,这小小书店算什么?”
    这块蛋糕使得黄俊郎两眼放光。
    当然。
    这个想法还遥远、很有难度。
    贾琮当下能做的,是把书社整理好。
    先在朝内发展一定势力
    贾芸驱车送来了枣、梨、杏、桃,苹果。
    榛子、栗子、松子、榧子、白菜。
    京师大富商拥有温窖。
    可以培育出不合季节的瓜果蔬菜。
    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还不提及白菜。
    元明之后,白菜差不多成为普遍主菜。
    有箭干白、瓢儿菜、矮青、乌菘菜。
    塌科菜、结球白菜,四季可种。
    兰陵书社的档次越来越高。
    慢慢提供全方位、立体化的服务。
    来此看书、品画、下棋的人。
    都觉得是一种享受,口碑伴随着服务,越来越好。
    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iaoju5.com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diaoju5.com